

一碗面一座城中江手工挂面走进新时代
中江手工挂面,又称“银丝面”,面条细如银丝且中空,为中江特产,也是中江一绝。史料记载中江手工挂面:“在细如丝,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名银丝面,扁阔者名韭叶面,县城内外俱佳,凯江河西谭家街尤胜。色白味甘,食之柔滑,食不尽者,以筲摊晒,浇以冷水收贮,仍可再食。向推夔州产者,但色黑粗硬,实不及中江也。 细而中空,他处不然,以此为辨。”特色的形成,除有得天独厚的原料、水质和气候条件外,主要还在于有技艺精湛的工匠和严格的工艺规范,经过和粉、划条、盘条、发酵、抻条、上竹、铺粉、上架、拉面、晒面、切面等二十余道主要工序,历时近二十个小时一气贯通精制而成。
回首一一厚重的历史
中江手工挂面始创于北宋淳化年间,盛行于元代,到明末清初,形成了完整的生产工艺并在各地行销。清代名臣孟邵赋词曰:“ 名列帝王玉食中,堪称道骨仙风。宫廷华府觅芳踪,玉碗增色,只为银丝种。一经巧手斡旋出, 面中再无昆仲。至今盛名犹称颂。孔通华夏,敢道九州同”。被乾隆皇帝大加赞赏,一时让中江手工挂面名动京城。道光年间,诗人王朗山留有“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的诗句,即是中江手工挂面达到鼎盛时期的反映。
新中国建立后,县政府把中江手工挂面列为优先恢复发展的地方产品,予以重视和支持。县城成立了集体所有制的制面社,各个体业主联合成立挂面同业公会,挂面业迅速恢复。1953年起,为适应社会主义改造需要,中江手工挂面由作坊主自产自销改为由县供销合作社统购包销,挂面业主收入降低,对生产持消极态度,挂面年产量锐减。1956年至1979年,中江手工挂面受政策影响较大,产量起起伏伏。1979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挂面需求的进一步增长,以钟氏手工银丝挂面厂为代表的专业生产户应运而生,省、市、县对手工挂面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政策、财力的足够支持,中江手工挂面进入了新的发展轨道。中江挂面在1984年3月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旅游产品,1985年3月获四川省金牌奖。2007年,中江手工挂面制作工艺成功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江钟氏手工银丝挂面厂法人代表钟巧林被命名为“中江手工挂面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中江手工挂面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展望一一辉煌的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地方特色产业的支持、推介和包装,将中江手工挂面与中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度融合,中江手工挂面产业再一次实现跨越式发展,挂面已然成为中江的响亮名片。
2003年钟氏手工银丝挂面厂钟巧林联合挂面生产经营户成立了手工挂面协会,中江挂面协会加大了对挂面产业的行业指导和行业自律,从“做响品牌”向“做精品质”深层次迈进,引导手工挂面户在生产环节遵守规范化生产的流程,在生产环境和卫生条件上严格管控,让手工挂面更加安全、卫生。
要做大做强中江手工挂面产业,使之成为中江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响亮名片,光靠协会推动是远不够的。县委、县政府敏锐的看到了这历史机遇和现实问题, 倾尽全力推动中江手工挂面走向全国。
打造挂面文化村落,是县委、县政府的第一步棋。杰兴镇觉慧村,聚集了包括钟氏手工银丝挂面厂等多家生产经营手工挂面的村落,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是在谭家街衰败后展示手工挂面文化、推动文旅融合的最佳地点。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县政府就提出了将觉慧村沿线打造为中国手工挂面基地的构想,2014年,杰兴镇党委、政府率先喊出了“中江挂面、杰兴原产”的响亮口号,准备在做大手工挂面产业上先行一步,向县委申请规模打造挂面基地,得到了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
2016年,县委、县政府把手工挂面产业作为中江蓄势突破、跨越发展的重要产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抓。邀请了广州舞美大师对觉慧村进行包装设计,由北京建筑学院作整体规划,并采取向社会融资合作的方式,由新华忆联北京公司和中江凯投集团共同出资2亿元,联合成立了田丰原旅游开发公司,由田丰原旅游开发公司负责打造成4A级的“中国挂面村”。从整个规划来看,“中国挂面村” 共由几个版块组成,核心区是58户制面户,全部统一建设为二层小楼的川西民居风格,二楼建有挂面晾晒台,集挂面制作和展示于一体。其他的为公共设施部分,包括游客中心、挂面广场、研究中心、匠心坊等功能区,在这里,游客既可以观赏到挂面手工技艺,又可以在此旅游观光。为了体现挂面村的文化宜居,挂面村在田地上建起了轻钢材质的七色幸福彩虹桥,桥长365米,寓意为“幸福每一天”,桥下的田埂用木
板铺筑旅游步道,充分展现川西的麦田文化。清晨黄昏,村民们或在彩虹桥上观景,或在麦田木道上散步,和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一派既生态又时尚的生活品味。为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政府与星光钢构公司治谈合作,在村里建起了5幢户型各异、美观豪华的轻钢别墅,旅游开发公司回收后,计划以民宿、咖啡屋等新业态方式运作,同时也对外长租,喜欢田园生活又想离县城近一些的市民可支付租金 ,在这个田园村落常驻。
包装宣传、媒体轰炸,是县委、县政府的第二步棋,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棋。2017年11月, 县委、县政府携手中国供销总社旗下的绿谷集团,举办“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中江暨百名公益明星助推绿色产品”活动,邀请绿色大使——周恩来总理扮演者刘劲、邓小平同志扮演者卢奇等到中江作客,走进了觉慧村,他们品尝了中江挂面后,对中江银丝面的传统技艺、醇厚口味赞不绝口。
2017年,在央视大型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竞演节目《魅力中国城》的城市竞演中,中江手工挂面作为德阳市参赛节目,由著名主持人、中江妹子谢娜和中江手工挂面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钟巧林等共同演绎,与安徽省六安市同台竞演,受到评委一致推荐而成功晋级,中江手工挂面在国内再次引起极大轰动,“一碗面一座城” 成了新时代中江县的代名词。
2018年4月,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携《信中国》栏目组一行来到了中江县开展“敬英雄祭英烈”系列主题活动,朱军百忙之中专程到挂面村观光,亲手尝试挂面过程,亲口品尝中江手工挂面,为中江手工挂面富涵的悠久文化历史、对传承千年的挂面技艺感到震惊和钦佩。多年研习书法的朱军当场为中江手工挂面题字“千年古城魅力中国 一碗面 一座城”,为中江手工挂面作出了推介。省市党政领导、部门领导和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走进“中江挂面村”,昔日的小村落成为了繁华热闹的新兴旅游热点村、传统文化品鉴村。
2020年4月26日,德阳市乡村振兴现场会在中江举行,中江挂面村作为参观点之一,接受了以市委书记靳磊、市长何礼带领的市四大班子领导、各县市区负责人的检验。领导们听取了中江挂面产业发展介绍、走上了幸福彩虹桥、观赏了手工挂面技艺、亲口品尝了银丝面,对中江手工挂面赞不绝口。
政府统筹、抱团发展,是县委、县政府的第三步棋。2020年,由政府旗下的成德产城公司牵头,成立了中江县公共品牌联合会,将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的中江挂面、中江丹参、中江白芍全部收归公共品牌联合会,变协会引导为联合会统筹,打破了协会管理存在的一些弊病, 把大大小小的挂面企业、 手工作坊集合到一起,形成抱团式发展,提升了中江手工挂面的凝聚力和美誉度,为中江手工挂面做大做强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回首往昔,中江银丝面留下千年美誉;展望未来,盛名玄武城必将风鹏更举!
我要合作
非遗IP信息
单位简介
四川省中江县钟氏手工银丝挂面厂成立于1992年,企业前身缘于清道光年间钟氏挂面手工作坊,是目前中江县生产纯手工中江挂面的知名企业。2006年企业成功申报“四川老字号”,2007年中江手工挂面制作工艺成功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钟氏传人企业法人代表钟巧林被命名为“中江手工挂面制作工艺”唯一代表性传承人,2008企业通过国家QS食品质量认证,2010年中江手工挂面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企业成为首批独家允许使用该标志的生产企业。企业在秉承传统手工挂面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祖传秘方和二十余道制作工艺精心组织生产,用料考究,工艺独特,形似银丝,细而中空,产品内含多种人体所需氨基酸,营养丰富,荤素皆宜,和胃健脾,“钟氏”牌中江手工挂面集文化、食疗、营养、风味于一体,堪称手工挂面之精品,无愧于是千年品牌中江手工挂面的代表。中央电视台“生财有道”栏目、“北纬30°远方的家”栏目、央视发现之旅、旅游卫视、四川电视台、港澳电视台和国家地理杂志等国内外众多新闻媒体都做了专题报道。2017年9月15日企业法人钟巧林代表德阳在央视二台《魅力中国城》节目再展中江手工挂面工艺传承人大师风采,为德阳赢得‘一碗面,一座城’的美誉。
IP简介
中江手工挂面,又称“银丝面”,面条细如银丝且中空,为中江特产,也是中江一绝。史料记载中江手工挂面:“在细如丝,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名银丝面,扁阔者名韭叶面,县城内外俱佳,凯江河西谭家街尤胜。色白味甘,食之柔滑,食不尽者,以筲摊晒,浇以冷水收贮,仍可再食。向推夔州产者,但色黑粗硬,实不及中江也。 细而中空,他处不然,以此为辨。”特色的形成,除有得天独厚的原料、水质和气候条件外,主要还在于有技艺精湛的工匠和严格的工艺规范,经过和粉、划条、盘条、发酵、抻条、上竹、铺粉、上架、拉面、晒面、切面等二十余道主要工序,历时近二十个小时一气贯通精制而成。
回首一一厚重的历史
中江手工挂面始创于北宋淳化年间,盛行于元代,到明末清初,形成了完整的生产工艺并在各地行销。清代名臣孟邵赋词曰:“ 名列帝王玉食中,堪称道骨仙风。宫廷华府觅芳踪,玉碗增色,只为银丝种。一经巧手斡旋出, 面中再无昆仲。至今盛名犹称颂。孔通华夏,敢道九州同”。被乾隆皇帝大加赞赏,一时让中江手工挂面名动京城。道光年间,诗人王朗山留有“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的诗句,即是中江手工挂面达到鼎盛时期的反映。
新中国建立后,县政府把中江手工挂面列为优先恢复发展的地方产品,予以重视和支持。县城成立了集体所有制的制面社,各个体业主联合成立挂面同业公会,挂面业迅速恢复。1953年起,为适应社会主义改造需要,中江手工挂面由作坊主自产自销改为由县供销合作社统购包销,挂面业主收入降低,对生产持消极态度,挂面年产量锐减。1956年至1979年,中江手工挂面受政策影响较大,产量起起伏伏。1979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挂面需求的进一步增长,以钟氏手工银丝挂面厂为代表的专业生产户应运而生,省、市、县对手工挂面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政策、财力的足够支持,中江手工挂面进入了新的发展轨道。中江挂面在1984年3月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旅游产品,1985年3月获四川省金牌奖。2007年,中江手工挂面制作工艺成功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江钟氏手工银丝挂面厂法人代表钟巧林被命名为“中江手工挂面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中江手工挂面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展望一一辉煌的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地方特色产业的支持、推介和包装,将中江手工挂面与中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度融合,中江手工挂面产业再一次实现跨越式发展,挂面已然成为中江的响亮名片。
2003年钟氏手工银丝挂面厂钟巧林联合挂面生产经营户成立了手工挂面协会,中江挂面协会加大了对挂面产业的行业指导和行业自律,从“做响品牌”向“做精品质”深层次迈进,引导手工挂面户在生产环节遵守规范化生产的流程,在生产环境和卫生条件上严格管控,让手工挂面更加安全、卫生。
要做大做强中江手工挂面产业,使之成为中江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响亮名片,光靠协会推动是远不够的。县委、县政府敏锐的看到了这历史机遇和现实问题, 倾尽全力推动中江手工挂面走向全国。
打造挂面文化村落,是县委、县政府的第一步棋。杰兴镇觉慧村,聚集了包括钟氏手工银丝挂面厂等多家生产经营手工挂面的村落,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是在谭家街衰败后展示手工挂面文化、推动文旅融合的最佳地点。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县政府就提出了将觉慧村沿线打造为中国手工挂面基地的构想,2014年,杰兴镇党委、政府率先喊出了“中江挂面、杰兴原产”的响亮口号,准备在做大手工挂面产业上先行一步,向县委申请规模打造挂面基地,得到了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
2016年,县委、县政府把手工挂面产业作为中江蓄势突破、跨越发展的重要产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抓。邀请了广州舞美大师对觉慧村进行包装设计,由北京建筑学院作整体规划,并采取向社会融资合作的方式,由新华忆联北京公司和中江凯投集团共同出资2亿元,联合成立了田丰原旅游开发公司,由田丰原旅游开发公司负责打造成4A级的“中国挂面村”。从整个规划来看,“中国挂面村” 共由几个版块组成,核心区是58户制面户,全部统一建设为二层小楼的川西民居风格,二楼建有挂面晾晒台,集挂面制作和展示于一体。其他的为公共设施部分,包括游客中心、挂面广场、研究中心、匠心坊等功能区,在这里,游客既可以观赏到挂面手工技艺,又可以在此旅游观光。为了体现挂面村的文化宜居,挂面村在田地上建起了轻钢材质的七色幸福彩虹桥,桥长365米,寓意为“幸福每一天”,桥下的田埂用木
板铺筑旅游步道,充分展现川西的麦田文化。清晨黄昏,村民们或在彩虹桥上观景,或在麦田木道上散步,和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一派既生态又时尚的生活品味。为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政府与星光钢构公司治谈合作,在村里建起了5幢户型各异、美观豪华的轻钢别墅,旅游开发公司回收后,计划以民宿、咖啡屋等新业态方式运作,同时也对外长租,喜欢田园生活又想离县城近一些的市民可支付租金 ,在这个田园村落常驻。
包装宣传、媒体轰炸,是县委、县政府的第二步棋,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棋。2017年11月, 县委、县政府携手中国供销总社旗下的绿谷集团,举办“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中江暨百名公益明星助推绿色产品”活动,邀请绿色大使——周恩来总理扮演者刘劲、邓小平同志扮演者卢奇等到中江作客,走进了觉慧村,他们品尝了中江挂面后,对中江银丝面的传统技艺、醇厚口味赞不绝口。
2017年,在央视大型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竞演节目《魅力中国城》的城市竞演中,中江手工挂面作为德阳市参赛节目,由著名主持人、中江妹子谢娜和中江手工挂面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钟巧林等共同演绎,与安徽省六安市同台竞演,受到评委一致推荐而成功晋级,中江手工挂面在国内再次引起极大轰动,“一碗面一座城” 成了新时代中江县的代名词。
2018年4月,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携《信中国》栏目组一行来到了中江县开展“敬英雄祭英烈”系列主题活动,朱军百忙之中专程到挂面村观光,亲手尝试挂面过程,亲口品尝中江手工挂面,为中江手工挂面富涵的悠久文化历史、对传承千年的挂面技艺感到震惊和钦佩。多年研习书法的朱军当场为中江手工挂面题字“千年古城魅力中国 一碗面 一座城”,为中江手工挂面作出了推介。省市党政领导、部门领导和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走进“中江挂面村”,昔日的小村落成为了繁华热闹的新兴旅游热点村、传统文化品鉴村。
2020年4月26日,德阳市乡村振兴现场会在中江举行,中江挂面村作为参观点之一,接受了以市委书记靳磊、市长何礼带领的市四大班子领导、各县市区负责人的检验。领导们听取了中江挂面产业发展介绍、走上了幸福彩虹桥、观赏了手工挂面技艺、亲口品尝了银丝面,对中江手工挂面赞不绝口。
政府统筹、抱团发展,是县委、县政府的第三步棋。2020年,由政府旗下的成德产城公司牵头,成立了中江县公共品牌联合会,将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的中江挂面、中江丹参、中江白芍全部收归公共品牌联合会,变协会引导为联合会统筹,打破了协会管理存在的一些弊病, 把大大小小的挂面企业、 手工作坊集合到一起,形成抱团式发展,提升了中江手工挂面的凝聚力和美誉度,为中江手工挂面做大做强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回首往昔,中江银丝面留下千年美誉;展望未来,盛名玄武城必将风鹏更举!
适合授权项目
食品饮料,文创礼品,商场,
提交合作申请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