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始于明盛于清,因产于四川绵竹而得名。其内容广泛,具有构图完整、人物夸张变形、线条古拙流畅、色彩艳丽明快的艺术风格,通过起稿、刻板、印墨、施彩、印花等工序完成,并以手工彩绘见长,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无美不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6年绵竹年画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绵竹年画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首批传统工艺振兴项目,2018年德阳市也将绵竹年画做为第一个地方立法保护的对象。
我要合作
许桐森老伞铺
泸州“许家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由家族第一代制伞人许龙光创立,第二代许氏传人许桐森创立于清朝时期,第三代传人许万堂、第四代许子扬,第五代许昌云、第六代传承人许学明。历经400多年,代代传承至今,被誉为中国伞工艺的活化石。经过98道工序,深山老楠竹作为伞骨,以特制棉质为伞面,刷上特质熟桐油,使其经久耐用,伞面精绘图文以及极强的紫外线过滤功能,深得达官贵人的喜爱。
我要合作
青绣
青绣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民族特色浓郁、制作技艺精湛,系土族盘绣、湟源皮绣、湟中堆绣、贵南藏绣、河湟刺绣、蒙古族刺绣等的总称,有17个类别29种绣法,是青海各民族长期以来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图腾和符号,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密码,具有“指尖上的非遗”之称,海东是青绣“主产地”和“集聚地”。其中,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贵南藏绣、河湟刺绣、蒙古族刺绣等先后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记载,“青绣”从秦汉时期丝绸之路南路开通时兴起,延续并不断发展至今,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地融入了中原的儒释道文化、西藏本土藏传佛教文化、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西域的伊斯兰文化以及现代科技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因素。并且在“拉乙亥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骨锥和骨针,磨制精细、器身细长、针端锐利”,由此可以推测当时先民已学会缝制衣服或装饰兽皮。
“青绣”文化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河湟地区,辐射海北、海西、黄南等地,从事人员主要为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妇女。另外在今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中也出土了一些刺绣制品。因此,可以说“青绣”凝聚着高原儿女的智慧和情怀,已成为与群众生活非常密切的一种民间艺术。
我要合作
汪氏皮影 用皮影讲述中国故事
跨越两百余年历史、历经5代匠心传承的「汪氏皮影」,秉承“源自民族,传承家族,永不驻足”的发展理念,坚守“发扬中保护,传承中超越”的使命担当,依托一系列蜚声国际的艺术成就,成为华县皮影传承至今的集大成者。
我要合作
藏羌织绣非遗IP
《五十六朵花》创作于2017年,是为了献礼香港回归20周年,采用藏羌织绣传统技法绣制成形,作品主要表达56朵花象征着56个民族,并且56朵花都接在一根藤上,意指56个民族都是“同根同源”,紧密的凝聚在一起,就如同华夏儿女万众一心共圆中国梦。图案以团花的形式展现出一种传统典雅的东方美,寓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各民族同胞,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我要合作
染空寺蜡染
染空寺蜡染,形成国际蜡染艺术品牌:与鱼凫文化,三星堆文化,古蜀文化,青铜器,画像砖,佛像,年画,宋画,油画等结合形成成都本土特色蜡染(写意蜡染:技艺精湛,技法丰富,多道套色套染,建立20多个蓝色色系色号),蜡染工艺特点,画在布上蜡断裂,拿去染色时颜色沁入断蜡中,形成蓝色细丝,这叫冰纹(冰花)天然取材.植物染色,精湛手工艺以艺术设计结合,涵盖家装,家居,服饰等生活日用品及禅意空间,表现东方艺术美学
我要合作
吉派旗袍
吉林旗袍馆是吉林省第一家规模最大的旗袍馆。馆内面积500多平米,设有工艺展示,面料展示,旗袍展厅和定制版房。2016年10月,吉林省非遗中心,吉林市文化局将吉林旗袍馆指定为《满族旗袍传统工艺,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2019年12月,吉林旗袍馆的《满族传统刺绣工艺》、《满族十八镶滚传统制作工艺》、《满族荷包(旗袍佩饰)》三种传统技艺被吉林市人民政府,吉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要合作
德阳潮扇
德阳潮扇传统工艺是以四川慈竹为原料,将竖竹丝横丝线经纬编织1158次而成扇框架后,把平面形调整为凹面倒葫芦形,经18道大序50多道小序制作,形成“以竹为骨、以绢为面、以文为墨、以画为魂”的独特风格。扇形成葫芦状,有“福䘵”喻意。
我要合作
蜀绣 观音绣
蜀绣(观音绣)是国家级非遗技艺蜀绣的一支。以蜀绣为基础,吸纳其他名绣的精髓,绣制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寄托美好寓意的藏品、礼品、生活艺术品。
我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