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明竹编
道明竹编,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道明竹编传统手工艺品。崇州市道明镇地处川西平原,竹资源丰富,该镇竹编历史悠久,编制材料、工艺独特,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所产竹编造型别致,精巧细腻,经久耐用。
2011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道明竹编”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4年,道明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道明竹编所使用材料竹节长、慈软柔和、工艺独特,穿插各种技法,具有鲜明风格,分为平面竹编和立体竹编,图案清晰,色彩丰富,工艺精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
我要合作
翻山铰子
翻山铰子IP已入选天府文创IP项目库。它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舞蹈翻山铰子为原型,提炼了舞蹈道具铰子形状为主题logo,以舞蹈四大流派经典标志动作为元素,以平昌县名历史更迭为底衍生了“平州哥、同昌姐、归人弟、江口妹”四大主题形象。开发了翻山铰子系列婚嫁首饰、茶具、餐具、服饰生活用品等国潮风产品。目前蛟龙出海茶具、翻山铰子潮T、欢喜船袜等深受广大市民喜爱,销量喜人。IP主题定位明确,开发思路清晰,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开发机制合理,配有专人专职管理制度,研发目标科学实际。2022年,与知名企业浪莎袜业合作联名,以浪莎袜业为载体,以翻山铰子IP为核心,开发了极具国潮风的“翻山铰子&浪莎”欢喜船袜家居用品,通过企业与文创双向赋能,打通了文创销售难的壁垒,也为后期产品研发及销售拓宽了方向。我们将继续品牌赋能模式,将非遗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涵盖多类品种,进行形象化、具象化设计,开发更多更具文化内涵的平昌文创产品,带动旅游、商品、服务等多个领域发展,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要合作
川北大木偶“熊猫队长”
川北大木偶“熊猫队长”是为2018年2月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2022相约北京)北京八分钟文艺表演制作的,版权归中国奥组委,四川省大木偶剧院特许,但不能用于商业。
我要合作
百年川红 非遗传承
精选高山茶园特定品种所产茶芽,乌黑油润显峰毫,具有独特的橘糖香,鲜嫩持久,滋味甜醇、细腻爽口。传承百年川红工夫红茶传统非遗技艺,是川红茶业集团经典之作。
我要合作
自贡扎染技艺
“自贡扎染”指起源于公元前221年的秦汉时期,流传于巴蜀之间,盛产于四川之南自贡辖区内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染织品。在唐朝扎染就已普遍运用,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进入宫廷的高级织物就有四川的蜀缬,在历代众多骚人墨客描绘扎染的佳句更是脍炙人口,久唱不绝,如“带颉在紫葡萄”“成都新绞缬”(白居易)。自贡扎染在传承古代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经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摸索总结,整理出,绞、缝、扎、捆、撮、叠、缚、夹等几十种扎缬手法,形成了自贡扎染的独特工艺。染色也从单色演变成复色的多次浸染,其色彩斑斓,扎痕耐久,扎染纹样具有从中心向四周成辐射状的工艺效果。其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扎结和染色形成图案,达到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极具地方特色,是古老的自贡人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自贡扎染,并从民间流传至今,是自贡人对文化生活追求的历史见证。
我要合作
回响·宁夏民间乐器
2006年,以口弦、泥哇呜等乐器为代表的宁夏民间乐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回响民间器乐传承发展项目依托宁夏民间艺术资源、形成以回响品牌为IP的非遗乐器制作、文创产品设计开、音乐创作、舞台表演为主的宁夏特色文化品牌,建构回响民间器乐的生态式发展。以非遗民间器乐,助力宁夏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拥有“回响”宁夏民间乐器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回响”宁夏民间器乐演奏团队。
我要合作
少林传武者
本纪录片关注少林俗家弟子、马来西亚少林文化中心的负责人延智师(孟典民),讲述他如何将中国少林文化传播到马来西亚,以及他在马来西亚推广少林功夫和文化的艰辛与努力。这其中得到了素有马来西亚“包青天”的拿督斯里张天赐鼎力相助,才渡过难关。之后更多善良友善的马来西亚朋友加入到他的团队,共同学习、传播少林功夫。如此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延智师父,他决定后半生扎根马来西亚,传播中华文化。
我要合作
泸州河川剧艺术
一、非遗项目简介:川剧以“河”划分流派,“泸州河”即为重要流派之一。“泸州河”川剧孕育于元代杂剧,形成于明末清初,正式成班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2007年3月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以高腔艺术见长,高腔音乐的记谱和曲牌有别于其他河道,高腔音乐讲究“帮、打、唱”的规范与韵味,常演的“楼、院、配、记”等剧目大多为高腔,故泸州享有“高腔戏窝子”之称,被誉为川剧高腔的发祥地。近年来,新编创作剧目《星陨长空》《乌蒙山歌》《报恩记》《赤水河畔》《潮起大江》等,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在川剧界,“泸州河”川剧拥有办班时间最长(117年)的班社“鹤龄班”、第一个创办川剧戏班“庆华班”、第一个开办川剧科班“三字科班”、第一个启用专职女子帮腔、第一个川剧流派(河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300年来,产生流传于川南长江、沱江、赤水河、永宁河流域并辐射到川、滇、黔、渝大部分地区。
二、“泸州河”品牌标识简介:1.将传统戏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泸州河川剧艺术”脸谱元素与“印章”元素进行整体上的同构,采用阴刻手法,提取川剧脸谱上独具特色的彩绘笔触与泸州的“泸”字相融合,“非遗+非遗”强强联合,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2.蜿蜒如河道的留白构成“泸”字,蕴含泸州独特“沱江”和“长江”交汇的地理特点,同时寓意“泸州河”与其他优秀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立足本土文化,探索中华文明,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向千家万户、走向世界。3.“泸”字部分结构与展翅“凤凰”同形,凤凰涅槃、展翅欲飞的景象映入眼帘,寓意“泸州河”文创品牌将唤醒泸州优秀传统文化活力,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泸州河”川剧文化的美好愿景。4.标志部分结构与泸州“酒”文化元素相结合,利用酒杯意象形设计与脸谱彩绘笔触相结合,将戏剧文化与酒文化相融合,共促本土文化发展,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我要合作
龙行十八式
龙行十八式于2021年申报为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项目先有非遗传承人,后历经多年逐渐形成传承规模后被成功申报。“龙行十八式”,是融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于一炉,充满玄机妙理的蒙山茶技。蒙山派龙行十八式茶技属于刚健派,他一改传统茶艺安静雅致的特点,融合武术,舞蹈的一些动作套路,体现阳刚之美,以刚劲有力,气势磅礴的表演,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茶艺和茶技。在刚柔并济、由心而发的一招一式中,将观者带入空灵缥缈、超然忘我的境界。
表演者手持80-100厘米长嘴铜壶,铜壶在身上自如旋转,上下翻腾,把长壶中的水准确无误的注入茶杯之中,并滴水不漏。展现茶艺之美,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惊叹不已。蒙山派龙行十八式自宋代禅慧大师首创以来得到不断发展。但在后期传承过程中,一些主要和经典招式和禅学易理内容结合部分流失失传,特别是清末晚期民国前后,曾一度消失。到目前为止虽在一些老艺人的回忆下得到部分恢复,但传承人出现断档。目前学习者众多,但零星分散,标准不一,急需进行挖掘整理,完善,规范,发展,提高。蒙顶山禅慧大师首创的龙行十八式茶技是蒙顶山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蒙顶山众僧修行修炼的功课。其独特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展现出蒙顶山茶文化的无穷魅力和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当下,保护传承,发展,提高这一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目前,蒙山派龙行十八式已多次赴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参与第七届非物质文化博览会进行茶技表演,参与中国四川文化巴黎路演,参与CCTV-1《非遗里的中国》拍摄活动。
我要合作